疫情之下,无数国人开启了在家办公模式。社畜们不用再像沙丁鱼一样挤上地铁,甚至实现了躺着把钱赚了的梦想,但不少人已经开始怀念回公司上班的日子。 虽然在家办公省下了通勤时间,换来的并不是更多的摸鱼时间。很快人们发现在家办公不过是从一群人的996,变成了一个人的007。 同样有意外发现的还有老板们,经过两周的远程办公后,他们发现很多会没必要开,很多班不必要加,再不复工,公司就要发现没有我们也能正常运转了。也不完全是一句玩笑。 在家办公让很多职场人士崩溃,也让很多公司管理层发现发现远程办公也不影响项目推进,还有很多传统行业瞬间转型成了互联网企业。 在家办公看起来只是疫情中的权宜之计,然而在国外,远程办公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在美国超过八成的公司引入了远程办公制度,超过3000万人在远程办公,占总工作人口的16至19,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疫情之后,还有必要会公司上班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其实就是在家办公 直到疫情到来之前,很多人对于远程办公其实还是很陌生。无论是逼仄的格子间,还是Google式的开放式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度过大半辈子仿佛才是社畜们的共同宿命。 然而一开始办公室并不是今天的样子,在工业革命之前,很多农民、商人都是在家工作。办公室(office)的说法也还不流行,更没有白领这个称谓,只有在账房中工作的办事员。 在19世纪,很多公司只有几个人,所谓的办公室也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办公员和老板的距离十分亲密,用著名办公室空间史学家哈里布雷弗曼的话来讲,那时的办事员是助理经理,是随从,是密友,是管理实习生,还是潜在的女婿人选。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非兹美术馆(TheUffiziGallery),1581年建成后曾作为美第奇家族的账房,还曾别用于政府办公,因此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办公大楼之一。 可现代意义的办公室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后才真正兴起,市场经济的繁荣滋生了大量的文书工作,办事员的数量迅速增长,原来的家庭式办公室无法满足需求,才诞生了类似办公室的场所。 办公室的兴起与当时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是分不开的。钢铁框架让液压电梯让建筑越建越高,打字机、电话、口述录音机等设备的出现逐渐构成了办公室的核心,也增加了办事员的工作量,辛克莱刘易斯在小说《职业》中这样描写当时办公室生活: 这些节省劳力的设备不给任何人节省劳力,除了老板。 随着办公室空间改变的还有办公制度,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W。Taylor)的泰勒主义理念大行其道,泰勒把办公室当作流水线工厂一样管理,将办公室设计成没有柱子阻挡的开阔空间,让管理者可以在高处的玻璃办公室集中监视每一个员工。 这便是最早的开放式办公室,据悉这种办公室的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构想,这种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监视者不露面便能观察囚犯的一举一动,而囚犯则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被监视。 二战之后,泰勒主义逐渐在办公环境中退场,取而代之的格子间。1968年美国设计师罗伯特普罗普斯特(RobertPropst)设计了一套组装办公桌以及能从桌面上展开的隔断,拉开了格子间办公的序幕。 图片来自:《玩乐时间》 正如开放式办公室的出现和民主、开放的理念截然相反,后来被视为束缚创造力的格子间,最早却因为给予了员工更多个人空间而广受欢迎。 有意思的是,在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又开始追逐离开办公室的办公方式。1973年,NASA工程师JackNilles正式提出了远程办公(Telecommuting)的概念,Telecommuting是telecom(电讯)和commuting(通勤)的合成词,当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之后二十多年间,不少科技公司开始加入远程办公的行列,当中不乏IBM这样的大公司。但在互联网大潮之中,以Google为代表的开放式办公室才是主流,硅谷文化也随着这种开放式办公室在全球落地生根。 而过去20年间,便携的移动设备和以及无处不在的高速WiFi,以及一系列针对远程办公的协作软件,远程办公的效率大大提升。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不少公司正是通过远程办公缩减成本活了下去。 即便不是以远程办公为主的大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难免会有远程办公的需求。对于上班族来说,成为脱离朝九晚五上班制的数字游民(DigitalNomad)也成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 从最开始的家庭式办公、被严格监视的办公室,到几平米格子间和互联网公司的开放式办公室,再到近年来兴起的远程办公,人类的办公方式似乎经过了一个轮回,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正如smalltechnews的一篇文章所说的: 工业革命将人们赶到办公室,而数字革命又将他们赶回家去。 全员远程办公的独角兽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在经过短短两三周的远程办公之后,很多白领已经开始崩溃。然而在国外有一家公司,过去8年一直全员远程办公,非但没有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去年9月融资后估值后已经达到27。5亿美元。 这家公司便是Gitlab,一个与GitHub类似的软件源代码托管平台。但Gitlab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司中的1196名员工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员工全部都在线上办公。 Gitlab的联合创始人之一DmitriyZaporozhets在2011年只是乌克兰一家咨询公司的程序员,因为公司认为购买代码托管平台的服务太贵,Dmitriy决定自己开发了Gitlab。 第二年来自荷兰的SidSijbrandij看到了Gitlab,决定这个产品有意思,就给Dmitriy发了一封邮件,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围绕Gitlab创办一家公司。 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Sid和Dmitriy身处乌克兰和荷兰,公司招募的第一个员工则是来自塞尔维亚,各自相隔几千里,去哪个国家似乎都不太方便,索性大家都在家里办公吧。 当公司只有几个人时,远程办公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发展到1000多人后,仍然能通过远程办公有条不紊地运行,才是Gitlab最令人惊讶的地方,这是怎么做到的? 秘密其实都写在了Gitlab在其官网上开源的3000多页的员工手册里,里面对协作工具、沟通准则、员工福利等所有事务都给出清晰指引,比如在线上文字沟通三次还没能决定问题,就要通过视频通话来沟通,并且还在不断更新。 此外Gitlab为了增进这些素未谋面的员工间的感情,也十分重视非正式交流(Informalcommunication)。 在Gitlab每天的视频会议中,每次电话回忆之后都会有1015分钟让员工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视频,下午有1。5小时的虚拟咖啡时间,算是线上的下午茶时光,每周或每月还有线上的团建。 inc在一篇文章中指出,Gitlab这种远程办公模式最大的优势不只是省下了办公室的租金,而在于扩大了人才库的范围,不用再说服优秀员工从一座城市搬到另一个地方工作,可以吸纳更多优秀的员工,Gitlab一个季度就能收到13000多份简历。 2017年Gitlab一名员工曾误删了300GB的数据库,Gitlab就在YouTube上直播了8小时的数据恢复过程,反而获得网友们的点赞。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开放的办公方式和文化,在GitHub2018年以75亿元卖身微软后,不少反对的程序员转投Gitlab,20万个代码项目涌向Gitlab,Gitlab的订单瞬间增加了7倍。 Gitlab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远程办公公司,但却不是第一家全员远程办公的公司。软件公司Basecamp(原37signals)早在1999年就开始尝试全员远程办公,Gitlab的虚拟咖啡时间或许正是参考了Basecamp的虚拟茶水间。 BasecampCEO贾森弗里德在《重来2》一书中指出,远程办公不仅是通过更低成本来提升业绩,还能同时提升工作质量和员工的幸福感。 新时代的奢侈就是摆脱日后再享受生活的思维桎梏,现在就去做你热爱的事,跟工作并行。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一些公司实行远程办公的初衷就是削减成本。房地产经纪公司eXpRealty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因为资金短缺将所有办公室都搬到了线上,比较特别的是,他们采用的是利福尼亚公司VirBELA的虚拟办公室。 这种虚拟办公室有点像《第二人生》(SecondLife)中的虚拟世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形象,eXpRealty的数千名代理商和房产经纪都在这里开会和培训。 如今eXpRealty已经在北美拥有超过14000名经纪人,并于2018年登陆纳斯达克,市值超过10亿美元,但eXpRealty现在仍然没有租用办公室,而是将远程办公进行到底,干脆还收购了VirBELA。eXpRealty的首席技术官ScottPetroni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虚拟办公室是我们重要的增长引擎。如果是采用实体办公室,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么快速的增长。 远程办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少研究都指出远程办公的产出效率会比到公司坐班要高,然而在现实中,两者孰优孰劣一直未有定论。 既然远程办公这么好,为什么IBM、雅虎都让员工重新回到办公室? 2017年,以远程办公闻名的IBM宣布将员工召回办公室,如果不接受就离职,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论,员工们怨声载道,认为这是变相裁员。 要知道在此之前,IBM在全球173个国家的38。6万员工中,有40都是远程办公,这为IBM共计节省了近58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省下的成本约为20亿美元。 早在1979年,IBM为了节省办公室空间,就让5名员工在家安装了一套绿屏终端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家办公了。 那为什么到了远程通信和协作更为便捷的今天,IBM却取消了远程办公? 按照IBM西部通讯主管SteveMnich的说法,远程办公模式已经无法跟上软件开发和线上营销的节奏,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我们希望能把一些小型的、有自主权的灵活小组放在一起,我们也在努力投资新的基础设施、工具和一些更现代的工作空间。 既然远程协作工具已经能实现远距离的实时沟通,那是什么让IBM的员工的响应速度呢?《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一篇文章指出,这些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可前提要人们主动去使用它。 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ThomasJ。Allen的一项研究发现,办工桌之间的位置越远,员工交流的可能性就越小,当距离达到20米时,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这种现象被称为艾伦曲线(AllenCurve)。 可不少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打破艾伦曲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麻省理工许愿访问学者BenWaber和IBM一起做的调查发现,在同一办公室内的员工遇到棘手问题时,双方平均通信数量为38条,而远程办公的数字则只有8条。 除了IBM,雅虎在2013年也取消了在家办公的政策。在雅虎内部的公开信中提到,一些优秀的点子往往会在走廊、咖啡厅的闲聊、同客人的会谈以及临时的团队会议中涌现出来。而在家办公往往会带来工作效率与质量的下降。 这一决定同样遭到了雅虎员工的强烈反对,但也有专家支持雅虎的决定,旧金山州立大学(SanFranciscoStateUniversity)管理专业教授JohnSulliva指出,研究显示在家工作的员工有着大得多的生产力,但创新能力却较低。 如果需要创新,就要互动。如果需要生产力,就让员工在家工作。 未来办公室会消失吗? 虽然不同公司对远程办公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越来越多上班族拥抱远程办公。 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美国非自由职业者中经常在家工作的人数增长了173,2018年已经有3。4的劳动人口,约470万人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家办公,而在美国有16的公司在实施全员远程办公 而视频会议公司OwlLabs去年发布的《2019年远程工作状况报告》显示,有30的人在从事全职的远程办公工作,有有42有过远程工作经历的人计划在未来5年内更频繁地进行远程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全职远程办公者的满意度比到公司上半年的人高出22,83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办公能让他们更快乐,远程办公者在5年内的离职率也更低。 凯文凯利也在一次采访中也表示,远程办公会越来越普遍。他认为理想的模式是,一周中有四天在家远程工作,有一天或半天去办公场所与同事们一起工作。 远程办公未来会不会像曾经的格子间和开放式办公室一样,成为主流的办公方式。只能说技术基本扫清了远程办公的障碍,但这还不足以让远程办公成为主流,正如远程办公之父JackNilles所说的: 我很早就意识到,技术并不是接受远程办公的限制因素。组织和管理的文化变革对远程办公的接受率更重要。今天仍然如此,远程办公的应用远没有发挥出它的潜力 虽然远程办公正在兴起,但目前生产实物产品的传统企业还难以大规模应用。即便是互联网公司,仅仅通过远程办公来沟通涉及多方的复杂需求,以及构建企业文化,也是不小的挑战。 在《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一书中,尼基尔萨瓦尔认为,办公者愿意抛弃办公桌和办公室这些象征身份地位的东西,在暗示着定义了几代白领人的职业路径已走向尾声,而另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尽管还未完全成形,已将其取代。 未来办公室是否会消失?没人能预测,但电影《办公空间》里的一句台词应该说出了很多社畜的心声: 人被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待在狭小的隔间内,对着计算机屏幕坐上一天又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