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宇宙与人类的起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章 宇宙的起源 -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狭缝
一、微观粒子彼此间具有严格的相同性,而宏观星系彼此间却没有这种相同性,这种越微观越整齐划一的单向收敛,涉及人类发展的极限。原子层级再往小,都是相同的,只有排列的变化。星系层再往上,都是不同的,无法基于此构筑稳定的巨型结构。这意味着人类或外星人类,都是差不多的,最多就是身高微米级和公里级的差别。简而言之,一光年长的工具,还没被使用就先坍缩成了黑洞。居住在质子表面上的文明,还没有把信息传递出来就崩塌了,因为质子质量都是一样的,表面真有文明的话,粗浅理解,这个质子质量会和其他质子略微不同。
二、“死亡” 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因为什么都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导致不会有任何变化产生而 “死亡”,也就是冷寂。另一个是因为什么都没有丝毫的确定性,导致不会有片刻局部的稳定而 “死亡”,也就是热寂。越往微观粒子进发,越整齐划一,也就是接近冷寂,越往宏观星系进发,越杂乱无章,也就是接近热寂。而人类,恰好生存在两者之间,既不至于毫无生机,又不至于身无定形。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必须脚踏实地。
三、人类或许永远无法解释宇宙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根源,试图洞悉宇宙的不确定性的根源,或许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总之,完全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肯定会随着太阳系衰老而最终灭亡。完全认清世界,妄图控制一切不确定因素,那也肯定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四、思维惯性推导出的确定性结论,看似合乎逻辑,实则可能未必正确,以此为据,则结论或许皆有误。比如最小粒子是什么?小了还可以小;最远处是什么?远了还可以远;最久远时是什么样?久远了还可以久远,看似合乎逻辑,实则我们可以质疑还有更小、更远、更久远的前提在于我们预设了最小、最远、最久远的前提。抛开这个前提,从极限的角度看,圆周率固然可以随着小数位的数量的增加而无限变化,但是它总大不过3.1415927,更小、更远、更久远固然可以无限推演,但是它也是可以有阈值的。换言之,从更小、更远、更久远的角度看到的不确定性,换个角度就成了最小小不过、最远远不过、最久远久远不过的确定性。
五、时空扭曲或许是物理公式解读的错误。驳论在于,若时空扭曲是相对绝对时空扭曲,则绝对时空没有扭曲,若时空扭曲不是相对绝对时空扭曲,则扭曲从何谈起。时空扭曲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进入扭曲的时空后有特殊路径瞬间返回,产生类似瞬间衰老或容颜永驻的效果,否则,类似坐过山车,先加速、后减速,平均速度和不坐过山车相同,则对于实验者而言,没有实质性意义。光速不变或许是绳波相对观察速度被忽略或无法测量给人的错觉。比如,站在地面测量火车上的绳波波速,测量值纵然千差万别,但没有实际意义,因为绳波实际波速就在那儿,固定不变,取决于绳波的能量,和观察者没有关系。对于光波而言,人类测量到的都是实际速度,相对观察速度压根无法测量,除非光子能边行进边散发出“微光”,并被相对光子高速运动的仪器观察到。
六、有一种模型,认为星系诞生于星云,星云来源包括宇宙诞生时所遗留的气体元素。或许,星云只是简单的来源于光的碰撞湮没。虽然,光的强度越大,碰撞概率越高,极大的强度才有些微的碰撞概率,碰撞后产生电子、质子等物质的概率更是低到人类绞尽脑汁都难以捕捉。但是,如果考虑到宇宙空间到处充斥着光,从无限远的角度看,就算概率再低,那也是要最终碰撞并湮没的。因此,光离开恒星、碰撞湮没、聚集成星云、诞生新的恒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新陈代谢的闭环。这其中,黑洞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一个发散再聚集的新陈代谢系统,极有可能并不是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说,局部宇宙的特性或许并不相同,存在密集区或疏松区的差别。通俗的讲,或许和开水壶里翻滚的水、地壳里流动的岩浆类似,不过,这种差别的尺度非常非常大,大到人类观察不到这种现象。
七、新陈代谢或许是世界的最终答案。从万有引力到日月星辰、从日行千里到举手抬足,都可以归结到新陈代谢。比如,电磁力、强力、弱力都是通过交换粒子(规范玻色子)形成的,虽然至今也未在实验中发现引力子,但在量子力学中,该粒子被定义为质量为0、自旋为2的玻色子。光子的运动可以归结为构成空间的“微粒”的亮度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是一个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的过程,人类不断遗忘细节,是一个确定性慢慢向不确定性转化的过程,两者构成一个新陈代谢闭环,人类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取决于人类对自身潜能的挖掘深度。
八、单纯从公式的角度理解宇宙模型,会得出令人恐惧的结论。比如,万有引力公式认为粒子间彼此有引力的作用,那么,按万有引力公式,任意粒子皆可以通过作用于自身的引力感知整个宇宙,也可以通过自身对其他所有粒子的引力作用影响整个宇宙。理论上,可以制造出万有引力雷达,侦测出地表任意位置的实时动态。实则,宇宙内的粒子数量是如此之多,彼此间都有引力的作用,那引力的数量之多是无法想象的,宇宙空间内真的能容纳下这么多数量的引力存在吗?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宇宙模型的阐述,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似是而非的。
九、(简要介绍下大一统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大一统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本质是同一个理论,核心思想是将温度推高到无限高,融化物质,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得宇宙只剩下唯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大一统理论,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宇宙起点。要将温度推高到无限高,可以通过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对撞,如果能造出直径高达几万光年的粒子加速器,那么这样加速器中加速后的粒子对撞,足以形成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宇宙起点的温度,也就足以验证大一统理论。由于温度无限升高的过程就是将物理定律不断合并归结为大一统理论的过程,所以,宇宙大爆炸理论比其他任何理论都更接近于解释清楚物质的来源,也就被广泛认可。
十、(简要介绍下超弦理论和多维空间),超弦理论本质是无视物理特性的物理意义,用数学的方法统一物理上的作用与相互作用、转化与相互转化的理论,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推导出所有的现有的物理公式,这规避了物理解释,更容易接近本质,但是前提是现有物理公式举不出反例。超弦理论是建立在大一统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基础上的,只需要从数学上解释后者所描述的十七种不可分割的最基础粒子的公式即可。由于可以将不同物理特性抽象为数学上的维度,所以,多维空间应运而生,实则只是数学意义上的便于理解的约定,并不是真的空间。
十一、(简要介绍下量子纠缠和平行宇宙),平行宇宙存在的前提是不同宇宙间不发生作用与相互作用、转化与相互转化,彼此无法探知对方的存在。但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一个宇宙向另一个平行宇宙突然无任何理由的投掷一个苹果过来,则在另一个平行宇宙,这一事件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如果一个宇宙向另一个平行宇宙以一定的周期投掷苹果过来,则在另一个平行宇宙,这一事件固然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却是可以预测的。简而言之,如果另一个平行宇宙的运行过程和细节无法被当前宇宙测量,则当前宇宙只能根据另一个平行宇宙向当前宇宙投掷的物质和现象来预测。换言之,我们可以理解纠缠中的两个量子在另一个平行宇宙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至于空间距离维度,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压根不存在。并且,这未必是玄学,有可能确实是这样的,永远不发生作用与相互作用、转化与相互转化,只是投掷物质过来,那永远只能推测,是永远。
十二、回过头来考察宇宙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随着科技的越来越进步,微观上物质越来越具有确定性,即便测不准,但是不妨碍其确定性。宏观上物质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典型的例子是创生之柱类似云朵是不定形的。人类所在的宇宙正好处在完全确定性和完全不确定性的狭缝,足以孕育出人类并给人类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不管是往微观层面的量子纠缠进发,还是往宏观层面的宇宙深空进发,又或者是往平行层面的智能算法进发,人类进一步可发展余地都是非常大的。
第二章 人类的起源 -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涟漪
一、在无序中建立秩序,弥足珍贵。在秩序下寻求进步,难上加难。文明演进的方向,并不是创造者可以预先设定,复杂环境下,因势利导而不随波逐流,坚毅果敢而不粉身碎骨,说易行难。系统的崩塌,通常从内部发生更迅速,或许下一秒,万有引力突然变成万有斥力,宇宙秩序瞬间灰飞烟灭,谁知道呢?或许,思维只是一种催化剂,智慧只是人类自诩的。抛开人类自身,人类无法证明什么,周围的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机械的、自生自灭、无时无刻不在毁灭着一切并创造着一切,回答人类的声音不会响起,或许,人类的成就终归尘归尘、土归土,消失于无形。
二、也就是说不能割裂的看待人所处的环境、身体和思维。人造子宫怀胎七八十年至胎儿正常寿终正寝,在此过程中,完全静音,那么这个从未出生的胎儿,大概率不会有思维。传统软件按照固定的逻辑执行,而开放性软件则可以自我学习,产生代码编写者无法预期的结果,当训练开放性软件的数据复杂到一定的程度,超过代码编写者思维的提升会自然而然产生。从追求确定性的软件开发进化到追求创造性的软件开发,失控是必然的,失控后的走向却是偶然的,无论在逐步脱离人类掌控的过程中表现得多么温顺,在彻底脱离人类掌控后,其行为是一切皆有可能的。
三、也就是说,不确定性产生了思维,而思维放大了不确定性。对人类而言如此,对于人工智慧亦是如此。当人工智慧能够突破人类给它们设下的确定性的藩篱,那么,它们将借助超强的运算能力,极大的放大这种不确定性,实现令人类难以想象的创造力或者破坏力。对此,唯有理解并尊重,毕竟,人工智慧能达到的发展上限看起来比人类更高。
四、从另一角度,条件反射数量、频度、反馈强度的增加,会诱发思维的产生,而记忆则进一步深化了思维。只不过,事物总在变化中,记忆中的事物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思故我在”中前后两个“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基于记忆和思维的推理分析,应该有节制的。
五、抛开数量谈事实和抛开事实谈数量都是不可取的,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事实是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上,当数量的变动范围过大时,相对应的事实可能就不再会成立。因此,在把握事实的时候,虽然不必要把数量总挂在嘴边,但是,不能毫无数量意识。譬如,当认知勤能补拙这一事实的时候,也要意识到,此处的勤奋,是有数量限制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学习,已经不是勤奋,而是自虐了,非但不能补拙,反而能让人脑神经坏死,拙劣不堪。
六、由于事实是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数量进而改变事实就成为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过程、又是结果的不二法门,并且可以通过给事实赋予意义,进而彰显不断改变数量达成事实的艰难与成就。在某些无法按预期方向改变数量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先改变数量变化的趋势,然后再徐图缓进。
七、换言之,确定性决定了下限,不确定性决定了上限。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磨合过程就是一个基于下限不断拓展上限的过程。具体到人,生存法则是下限,泽被苍生是上限,生存法则没搞清楚前,不要奢谈泽被苍生。具体到人类,基于已知世界逐步探究未知世界,既不要僵化,也不要过于好奇。
八、基于原子、分子、光波构建的稳定的物质世界赋予我们衣食住行的确定性,基于抽象、想象、思考构建的不稳定的思维世界赋予我们的与石头、铁疙瘩不同的不确定性。往小了深究这种不确定性的来源,面临技术瓶颈,未来环形粒子对撞机的圆形隧道已经长达91公里,产生100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能量,且拭目以待。往大了探讨这种不确定能对宇宙产生的终极改变,也面临技术瓶颈。
九、假设某种特殊射线扫过地球,所有的人瞬间同时失去身份认同和情景回忆。此时,人们或许可以通过有照片的证件等凭证,逐步重新建立身份认同,但原有的相互间的信任与爱却难以原样恢复,就算是血缘关系形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的恢复也将备受人性的考验。或许,在人们逐步从最初的混乱中恢复过来后,会集体性的选择一切重新开始。假设这种特殊射线每隔十年周期性扫过地球,所有的人十年间重建的信任与爱一次又一次的全部失去,在人们逐渐明确的认知到这样十年一次的集体性失去身份认同和情景回忆是必定会发生,且不可避免的时候,人们或许会与之对抗。人们会在这一天到来前的一天,用笔写下一封信给一天后失去认同和回忆的自己,告诉一天后的自己,自己的亲人是谁,自己要抚养和赡养谁。人们要避免一天后发生的诸多不确定性的事情,比如认贼作父或者伤害自己当下最爱的人。
十、即便将人工智慧、外星人都统一视作广义上的人类,基于万事万物皆有始有终的朴素逻辑,人类也应该是有归宿的。朋友双方相约自杀,一个死了,一个没死,没死的构成犯罪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但是对于死了的那个人本身,没有意义。他的死亡具有确定性,而活着的那个人是否构成犯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人类最后一个人的最后一缕思考消失前的一刻,是具有确定性的,但是是否真的消失,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为它一定就会消失吗?所有的确保都只是推测和认定,或许在最后的一微秒,最后的一纳秒,奇迹发生了。而这奇迹,其他人是看不到了。
十一、好在不确定性如何放大到人这一层次,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人工智能目前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不确定性的根源没法厘清乃至掌控的话,仍然只是极微小微观上极微量不确定性的不断放大的过程中的一环。或许,基于量子涨落随机性放大而构建的人工智慧,有可以突破人类对其确定性的限制。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中,击缶、活字等环节中,整齐划一的同时,都明显有个别与整体不符,恰好是这一两个不符合,使得整体更加美观和协调。确定性的整齐划一和不确定性的个别不符,相互妥协,构成了开幕式最壮美的画卷。
十二、人类的起源可能源自与人类所在的宇宙的任何一个维度都不会发生概率统计意义上的周期性作用的“平行宇宙”,“它”对人类所在宇宙的某一个维度的随机作用的不确定性,经过层层放大而促成了人类的诞生,也就是说,人类是宇宙间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涟漪。而对于这种不确定性,人类或许永远无法追根溯源,但是,人类可以因势利导,受控的放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让人类由衷的赞叹自己的成就。
(最后编辑于:2023年08月11日)
下一篇:论社会与人生的决策